留言

长假装腔攻略:出国游的鄙视链是怎样的?



又到了一年两度的长假时间。从1999年开始设立黄金周以来,中国人对于旅游的需求即属于井喷式爆发的状态,这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中国制造”面向不同的国家“看人下菜碟”的质量控制有关。现在出国游已经不是什么神圣的事情了,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可避免地,旅游这个行为也产生了分化,形成了一条长长的鄙视链。

根据时间和经济学的划分,社会底层是拼命工作,拼命加班,为了赚上更多的钱的人,他们牺牲自己的时间,为了换到更多的金钱,是很难具备旅游条件的人。越往上的阶级,平均下来每小时赚的钱也越多,这样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屌丝和中低级文化人,拼命工作,好好享受,他们是旅游的主体。而上中产和高级文化人,将陷入另一种状态——时薪太高以至于不得不一直加班,没有啥休息时间,否则所在部门将陷入瘫痪。

不同的等级有着非常不同的装逼攻略,必须对号入座——因为你周边的人跟你都是一个等级,没弄清楚自己的等级,硬要用更高一级的攻略来武装自己的话,会被周边的人看作神经病。所以千万要小心。

米兰体育官方网站

屌丝vs屌丝

长假装腔攻略:出国游的鄙视链是怎样的?

逼格的高低,第一取决于“人无我有”,“人泰我欧/美”,但“欧”到瑞士也就够了,亲友们如果是屌丝的话,没准瑞士和瑞典都傻傻分不清楚;第二则是“人有我精”,同是巴黎,哪个奥特莱斯打折最狠,提供的产品logo最大、买起来最实惠,信息一灵通,逼格立刻涨停。但是记住,只能提等于法国的驴牌屎奈尔、等于意大利的“哭泣”、等于美国的“抠哧”这样的,贵不贵两说,一定一说就要让人家就知道“产于哪国”。像葆蝶家或者巴黎世家这样会让逼格跌停的“土名字”千万不要提,你的亲朋好友都不认,没准反而会觉得你是神经病。

屌丝vs低级文化人

屌丝并非铁板一块地喜欢巴黎、清迈、马尔代夫、圣托里尼,也不会一门心思地被偶像剧(尤其晚期琼瑶奶奶的)牵着鼻子走。对于想去与低级文化人pk的屌丝,要求不能像刚才这么低,要这么装逼——“你去过多少国家?”“我27岁的时候去了31个国家”,目的是显示自己“与年龄不符的逼格”。但随着大家意识到欧洲“国小国多快来”之后,刷签证已经变成了令人不齿的事情,屌丝嘲笑低级文化人没钱的“黎明”也才算到来。

屌丝vs上中产

绕道走吧,不能收入和文化双输……

低级文化人vs低级上中产

低级上中产与低级文化人各有一门优势,一个钱多,一个文艺,但他们装逼是有一些共同之处的,那就是要小众。人家说“我去过布拉格”你就要说“哦我去塔特拉山爬山结果山上下大雾了我还逞能差点没回来”;人家说“我去因特拉肯住五星级了”你就要说“我去特罗姆瑟看极光被冻得deidei的”,要让人家猜不出来才好普及地理知识。前面的“去哪”是必选,后面的倒霉是实在hold不住增加点逼格的小技巧,以表现自己并非夸夸其谈的文艺之辈,而是“不走寻常路”的“怪人”,以应对那些到古巴必谈海明威,到土耳其必谈帕慕克的那种一眼就是临行前匆忙去了趟图书馆的二逼青年。

低级上中产vs中级文化人,以及如何避开不知趣的屌丝

低级上中产往往是“男爬山跑步,女拜仁波切”,而出差去的地方,和屌丝知道且去过的地方一模一样的,很容易不得不陪着不明真相的屌丝装逼,而这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相应的对策是,在对话过程中要主动“抖搂”一些细节出来,让人隐约能够感知行程的目的非常特殊,立刻就会鹤立鸡群。

比如说“去威尼斯”(一定同时要双手捂脸表示自己很痛苦),可以透露的细节有“住在本岛上要不然得一大早往岛上赶,12点睡觉7点起床我受不了,你知道我每天要睡9小时,还要干重体力,不睡好了怎么行”,“本岛晚上很安静,撑死了2w人,白天游客都走了,不失眠”,“从来没碰上小偷,背着双肩包人家都知道我是照相的不能抢饭碗”,以及“威尼斯人英语好不好啊……不知道……我没用过英语,我那渣意大利语已经够用了,威尼斯口音很嗲很慢的,容易听懂。”如果是某屌丝不知好歹地过来客套,可以将计就计甩他一脸逼格;而“参与过这么有文化的活动”,也可以顺势与中级文化人套上近乎——因为低级文化人还不到有钱或者有老板鼓励参加这类活动的地步。

中级文化人vs中高级上中产

中级文化人能混的最高境界,是常年在外还是经常出国交流的区别,自助游的时候,只要套用其中的一些feel就可以了。有机会的时候跟一些国家领导人或者教皇合照一下,也是需要的——这是文化人自带的外挂。而中级上中产装中级文化人很容易穿帮。拿比较常见的打猎来说,打就要去原始森林或者草原或者沙漠真刀真枪地打咯,唧唧歪歪说学着英国贵族打猎方式,“有文化”,那是上中产式的歪歪。文化人都知道,“英国贵族打猎”哪骑马的,骑的都是村姑,拿英国式打猎说事的,钱再多也是“没文化”。

但中级文化人如果一不当心碰到一种非常罕见但是真实存在的高级上中产,就是那种“我女儿有一次翻《国家地理》看到纳米比亚某个部落用红泥染身体,她想去看看,于是我们全家就自助去了”的,没必要心理不平衡。高级上中产没什么在自助游上装逼的爱好,因为没空。他们的主要爱好都在别的方面,比如慈善。如果是为了不输阵,文化人点的思路要表现自己“没空自助游,出国都是体力活,哪像你们那样瞎扔钱”。国内援建就算了,怎么也得去个亚马逊河啊,内罗毕啊什么的,游说、融资,在偏远地区建设一个学校,就用当地的材料,肯定不是自己建,还要带着自己和当地的学生。再比如乔治·克鲁尼捐了个卫星查看南苏丹局势,这就是中级文化人的干活(虽然不是出国自助游),完爆大小各类上中产。

终极自助游装逼大法

古典文化人是非常罕见的一支,算是文化人中的顶级至尊。就中国来说,常见于北京大院,但注意不要与衙内混淆。古典文化人有一项特别的装逼技能,只在内部传授,除非你真的认识古典文化人,否则轻易别使用,也不要当着其他阶级使用。你看北京人没被像上海人那样被全国人民挤兑,就是因为一不当心装起逼来,大家都以为那是亲民,比如王朔、冯小刚这样的文艺工作者——这就是著名的“向下装逼”,贵族到了顶点,上面没人,只好逆反了。

比如有一位法国的画家库尔贝,以自画像著名。最早美术课上一般会讲他的《石工》,老师会说“你看描绘工人阶级多么的像,多么具有无产阶级觉悟……”长大了我才知道他是小贵族,闲得蛋疼,没事玩玩革命,一帮人拉倒了个纪念碑,还拍了张集体合影,结果谁想当时照相术是发明了,但是PS没发明,照片直接就能当通缉海报了,这个家伙只好出国自助游了……去哪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去的。这才是装逼的重点,已经脱离了“低级趣味”了。

另外,“被自助游”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库尔贝这种,还有一种是被“母亲”驱逐出境。有的人被出国自助游之后,还在国外笔耕不辍,忽悠国内的年轻人剖头颅洒热血为他捐躯,这是被现代社会所不齿的。所以虽然拉登不算是真正的文化人,但与孙先生当年的美国自助游比起来,他当年阿富汗自助游的经历还是值得说两句的。

萨拉赫:罗马能够击败皇马 麦迪:我理应是75大 但我不会吐槽 我入选了更有份量的名人堂